《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

来源: 厦门大学社科处 作者: 张有奎 发布时间:2020-12-24

厦门大学张有奎教授所著成果《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获2019年“福建省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获奖成果简介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2月,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内在关系研究”(批准号:12YJA720036),成果形式为专著,约25.6万字。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面对精神生活的物化和超越性的丧失、文化工业和低俗文化的泛滥、强调感性体验的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精神文化痼疾,作者力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立足当今时代和学术前沿,以开阔的视野、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形而上学批判剖析西方的精神信仰危机,试图辩证地看待虚无主义的历史出场和宿命,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有机的联系,推进中国精神家园的建设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

  二、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一)主要内容

  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内在关系是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前沿课题。本课题在导论部分对虚无主义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一般性的介绍,接下来的六章内容,分别涉及形而上学、虚无主义与马克思,意义、信仰与虚无,资本逻辑与物的问题,文化工业、消费主义与虚无的空间生产,实践逻辑、人的解放与虚无主义的历史宿命,现代性、中国与虚无主义。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本课题深入阐发了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的互动机制、作用方式、历史演变、现实表现、热点问题等。

  (二)重要观点

  1.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内在关联。资本逻辑是现代社会的内在动力和根本原则,虚无主义指近代以来出现的意义世界之坍塌的普遍现象,它是现代社会的精神实质。从马克思的视角看,资本逻辑和虚无主义之间不是游离的关系,而是内在关联在一起。现代人的精神死亡状况表明,从资本逻辑的角度探寻虚无主义蔓延的根源和出路乃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2.马克思批判施蒂纳为虚无主义。施蒂纳认为,唯一者不受任何外在物质和思想圣物的奴役,普遍性的神话导致对特殊性、个别性、唯一性的我的压抑和贬低,因而必须予以否定,自我彻底解放的道路就是回到自己本身,不受任何普遍原则或观念的支配。施蒂纳的重要之处在于,试图把反对一切普遍、崇高、神圣、理想的暴力统治的原则贯彻到底。在马克思看来,对脱离现实根基的超验世界的批判,并不能否定普遍本身的合法意义,否则,就会陷入轻视理论、放弃超越性的经验主义。

  3.意义、信仰和虚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意义有外在的意义和内在的意义。外在的意义指的是从生活之外的超自然领域寻找生活的支撑,比如上帝和来世。内在的意义指的是从此生此世出发寻找生活的依托。信仰是人对某种宗教或思想体系的高度认同和尊重,把它作为自身行为的准则。它担负生命的意义,有宗教的信仰和非宗教的信仰之分。有信仰的生活是生命自由和意义的保证。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向不仅仅是经济政治层面的变革,而且是思想文化层面的变革。这种变革造成传统信仰的虚无化和整个意义世界的崩塌,它是人们堕入对虚无的信仰,换言之,没有信仰本身成为人们的普遍信仰。

  4.资本逻辑与物的问题内在关联。拜物教是资本逻辑及其物化的必然产物,它激发人对物的占有欲,崇尚消费主义和感性文化,吞噬人的超越性和精神家园,因而是虚无主义的别名。处理好当今中国的市场/政府、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效率/公平的诸般关系之前提在于重新理解资本逻辑,克服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偏颇,更好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并遏制其泛化趋势。

  5.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虚无主义有三种路径。他们涉及的主题有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钝化、历史目的的丧失、文化的媚俗、灵魂的物化、无根性、平庸化、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权主义等。就虚无主义的根源而言,有三种不同的路径:一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角度寻求最终答案。二是从主体和理性的误用角度探析原因。三是从工业和技术的角度解释根由。依据对现代精神生活病症的诊断,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出了种种治疗虚无主义的药方。他们的理论立场总体上是伦理学的人道主义或艺术与审美救赎的浪漫主义,因而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6.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克服虚无主义的有效路径。一是从物质生产的层面入手。意义世界的建构不能停留于观念层面,要有现实的物质前提。遏制物化逻辑的泛化,破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霸权是克服虚无主义的根本出路。二是从道德文化层面入手。强调物的层面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并不否定道德文化的自主性救赎,否则就会陷入唯经济主义的陷阱。共产主义构成虚无主义的边界和终结。

  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1.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资本逻辑和虚无主义的内在联系,能够解答当代人“精神上的死亡”之谜,唤醒沉迷于感性和自我者的崇高意识,使当代的人们看到自身的历史局限和精神生活的困局,自觉探寻信息化多元化时代的安身立命之灵魂寓所。

  2.努力克服资本逻辑从经济领域向政治、文化领域的非法僭越,深化对资本逻辑所构造世界的历史意义的辩证理解和合理评估。

  3.推进对经济与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探查当今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从整体上把握当今时代的深层本质。


作者简介

  

  张有奎,男,1971年生,陕西凤翔人。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副书记,厦门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席专家,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兼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二十余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摘要,出版学术专著3部,代表作有《资本逻辑与虚无主义》(专著)等,曾荣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荣誉。